我,路易先生,是一個民謠吉他的愛好者,不小心踏入提琴世界的領域。


小時候,看到爸爸吹口琴、彈奏手風琴、彈吉他、彈鋼琴、還能打一點爵士鼓,覺得很新奇,
但印象中似乎有一種奇怪的樂器只聞其名卻沒真正摸過,還必須拿一根棍子在上面摩擦才能發出美妙聲音,
爸爸說那是很貴的樂器,一把要10多萬,哇!我們家的鋼琴雖然是買YAMAHA的仿品,但那麼大一台也只要6萬多,
那一把小小的樂器竟然要10多萬,因此提琴高貴的印象就此深植腦海,認為那不是我這個世界的東西。

上研究所時,因課業與學校網頁藝文版需要,採訪了雅各音樂工作室的Mandy老師,
天啊!一把練習的提琴只要3千多,我以為聽錯,小心翼翼的指正一下Mandy老師,「是3萬多吧!」
「不,是3千多」;Mandy老師不帶太多表情地說,我一臉疑惑,老師接著解釋,原來她因為品質的問題,
只賣歐美進口提琴,但低價練習市場確實有它的需要,你總不會要一個剛學小提琴的學生買一把30萬的義大利提琴吧!
這樣除了有錢人家的小孩,誰還敢學提琴。

嗯!我打心裡就認為提琴跟我的世界無關,還從沒想過這個問題。

Mandy老師繼續解釋:「這些便宜的琴都是大陸製作,更早時候她自己看過的大陸琴木料還不錯但是品質差,聲音普通,
重要的是因為烘乾或風乾木料技術不好,就算有些剛聽還不錯的琴,經過1年左右琴聲與琴身竟然變化很大,
有脫膠的,有弦栓爆裂的,有木料自然龜裂的,也有漆料變濁的,聲音變得沉悶,四條弦像四把不同琴發出的聲音,
總之,問題太多,因此不考慮銷售,但為服務客戶還有一直在做維修大陸提琴的業務
。」

隨著時間演進,老師發現維修的大陸提琴進步越來越神速,再加上教育市場的需求,
老師終於認真去挑選大陸產的提琴。

那台灣提琴呢?老師不考慮嗎?」我認真地問Mandy老師。

Mandy老師回答說:「台灣雖然可以製作提琴,但是環境不適合製作提琴,而且做出來的提琴價位不便宜。」
我又開始露出疑惑的表情。

老師接著答:「台灣空氣潮溼,木料取得的來源、風乾木料的技術與時間是先期影響製琴最大的因素;
適合製琴的木料台灣沒有,必須仰賴進口,進口切好的木料後,那風乾呢?
空氣潮濕,風乾木料要花更長的時間,還不一定可以達到很好的風乾狀態,所以有人用大陸普遍採用的烘乾技術,
有良心的就階段性採用烘乾技術,沒有良心的就一次烘乾到位,用人工方法強制烘乾木料到適合製琴的含水指數,
這種琴就是我所說前些年大陸琴1年左右就變聲的琴種,當然台灣製琴廠也可以進到已經風乾差不多的木料來製琴,
但成本就是會比大陸高
。」

那技術當然台灣會比較好,所以價位高一點,台灣消費者還是會買單」:我很自信台灣的工藝技術,所以很自傲地說。

老師看了我一眼,似乎有些話到她嘴角邊又硬生生吞下去。

看老師望了一下她工作室的歐洲琴,然後轉過頭來靜默了幾秒鐘,終於語出驚人地說:「製琴沒什麼了不起。」

接著道出台灣製琴界共有的秘密。

台灣沒有製琴專門訓練學校,早期都是木工師傅出身的人對提琴產生興趣,拆板模仿製作,
(其實提琴發展之初也是音樂家找木工幫他製作理想的樂器,乃至於後來發展成一門兼具藝術的工藝技術)
因為台灣提琴手能提供意見的也不多,所以主要是靠木工師傅摸索,讓提琴手驗證結果,
木工師傅的學徒再次開枝散葉,而發展成獨特的台灣提琴製作工業,之後再由下一代去外國研習,
帶回來更專精的製作工藝,這個過程跟現在大陸發展的過程相似,但大陸產量大,供應全球70%以上的中低階市場,
培育出來的製琴經驗相當豐富,加上大陸有能力請外國技師專業指導,還有政府的專業支持,
提琴製作工藝早已大幅躍進,大陸培育出國際認可的製琴師已經不少,還有早期工廠培育出的製琴師,
現在都有能力製作中高階的提琴,製作的技術與工藝甚至超越很多歐美的產品
。」老師一口氣說了這麼多。

再回到主題上,為什麼製琴沒什麼了不起?」

因為只要是一個有木工技術背景的人都可以製琴,雕刻師可以製琴,傳統木製浴桶的師傅可以製琴,
甚至會木工裝潢的技師也可以製琴,早期台灣發展出口產業,吉他有需求,一堆木工師傅轉去製作吉他,
吉他市場萎縮,提琴市場崛起,就轉去製作提琴,提琴市場競爭大(提琴不是只有製作工藝而已),
烏克麗麗正夯,就轉去做烏克麗麗,所以製琴沒什麼了不起,有木工技術背景的人都可以製琴
。」

既然大陸製作的技術與工藝甚至超越很多歐美的產品,那為什麼大家都還是推崇歐美產品?」我挑戰性的問Mandy老師。

老師回覆我的挑釁:「提琴不是只有製作工藝而已,製作工藝可以短期快速提升,但聲音的敏銳度必須靠天分,
當然聲音的判斷可以經由後天培訓到一定程度,就像音響喇叭的製作一樣,你可以訓練一個音響工程師,
但你沒辦法訓練出一個音響天才,同樣的你可以訓練出一個客觀判斷提琴音質音色等級的人,
但訓練不出一個聲響天才,再加上音質好壞跟音色優劣沒有一個絕對標準,所以這方面的判斷就得採多數決,
所以也沒有哪一個製琴師的琴能絕對的天下第一,只能靠多數人的口碑去決定,而這方面歐美因為文化的傳承,
自然對聲響藝術、造型藝術與彩繪藝術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們還是比較推崇歐美提琴
。」

提琴是很奇怪的樂器,除了製作工藝以外,它還牽涉到繪畫藝術、造型藝術與聲音藝術,
正因為它牽涉的層面如此之多,所以製琴真的沒什麼了不起,它了不起的地方在藝術層面,
我在台灣跟隨歐洲製琴學校學成歸來的老師學習正統製琴工藝,再到義大利研習製琴,
發現文化層面就是不一樣,在台灣就是學習工藝技術,在義大利研習就像在做藝術創作,
還好我小時候學了鋼琴,對聲響與音樂藝術有一定了解,高中上的是美術班,大學專精的是小提琴與舞台表演,
這些造就了我進入提琴的藝術領域,而不是停留在工藝層面,大陸現在的窘境跟台灣提琴業的窘境一樣,
都只能停留在工藝藝術的演進,但不同的是台灣製琴工業找不到突破的出路而隕歿,而大陸的新一代正在尋求突破,
除了已獲得國際認可的大陸製琴師正在薪火香傳以外,義大利Cremona製琴協會積極的交流,
也直接影響大陸製琴師在藝術層面的省思,雖然因為文化差異、語言差異與多年共產制度下的邏輯思想差異,
大陸製琴師要提升藝術水準還有很漫長的道路,尤其是聲音部分,但製作技術絕對可以找到世界一流的工藝
。」Mandy老師語重心長地說。

曾經有一個大學生從大陸淘寶買了一把提琴,帶來讓我更換高級的拉弦版、腮托和弦栓,那把琴製作得很棒,
作工、木料的紋路和上漆方式有台灣賣價3萬多的水準,換完配件後,試拉了一下,『我的天啊!這也太難聽了吧』,
我預想的是3萬塊錢的琴音,怎麼也想不到這琴聲只比我店裡3千多塊的入門琴好一些
。」

真的這麼難聽嗎?」我問。

也不是真的難聽,因為預想的是聽到3萬等級的音色表現,但落差太大,所以當場覺得太難聽,如果當成3-4千元的來聽,
就還符合它的價位表現
。」

那這把琴那個大學生到底買多少錢?」我再問。

剛開始那個學生也神神秘秘地不肯說,只問我猜這把琴多少錢?我看外觀等等客觀條件覺得有3萬等級的感覺,所以就告訴他,
只看他眉飛色舞地說『沒那麼貴』,因為弦和琴橋還沒裝,聽不到聲音,所以只能先這樣猜測,後來那大學生有透露他只花了6千台幣,
加上運費和給老師換配件還有弦等等,總花費才8千多
。」

果然買琴還是得實際聽到聲音,跟我買吉他一樣」我說。

嗯!買提琴比買吉他要複雜很多,不只聽聲音,還要實際試拉,手感也是很重要的,還有弓桿又是一門獨立的專業工藝,
琴弦的搭配、松香的搭配、配件的搭配等等都會影響到音質與音色,但有一點要注意,不是很棒或很貴的物品搭配起來就是最好的,
提琴的世界裡沒有最好的,只有搭配合不合宜的,而這種搭配的專門學問又有別於製琴師,但重要性又不下於製琴師,
我給他一個專門名稱:『整琴師』,英文叫做VioTuner,由Violin與Tune組合而來,歐美的製琴師大多兼具整琴師的工作,
等於是兩位一體,但越來越多的歐美工作室分工合作,各司其職又協同運作,所以價位也不像以前那麼高,
以前價位高是因為一把琴要完全自己完成,完成後的琴符合自己水準要求的才掛上名字,就像藝術品由創作者簽名一樣,
像我在義大利總共製作12把琴,符合我要求水準的只有5把,但真正滿意的只有3把,如果我是義大利有名氣的工作室製琴師,
我會把不符合我水準要求的琴銷毀,真正滿意的簽上自己的名字,另外兩把就以工作室名義掛牌。但實際上義大利的製琴大師,
心裡只有符合跟不符合兩類,就像藝術家一樣覺得不滿意的作品就銷毀,但工作室就分製琴師與實習生,
分夠格的作品(實習生製琴,製琴師掛名保證)與大師製品(製琴師作品),我現在採取的就是工作室的模式,
另外還有一種叫做家族製琴,像義大利Morassi家族,還有德國Laubach家族,但這兩個家族的方式還有不同,
Morassi家族製琴還是強調家族裏頭的個人製琴水準,在家族裡還是以個人製琴掛名,而Laubach家族強調的是代表整個家族製琴的水準,
當然這兩類家族在歐洲的製琴產業裏頭各占山頭,但不可否認新的工作室模式也越來越多,Cremona製琴學院就是最好的例子
」。

老師你剛才說弓桿是一門獨立的專業工藝,怎麼說呢?不就是提琴的必須配件而已嗎?」我有點疑惑地問。

不,弓非常的重要,如果把琴體木料比喻為跑車引擎,外型與塗裝是車體,松香是潤滑油,琴橋與音柱是動力傳導,
琴弦是汽油與火星塞組成的燃油系統,那弓與弓毛就分別代表操控系統與輪胎。
你能想像法拉利的車裏頭裝配March的操控器與方向盤能開出法拉利跑車該有的性能嗎?所以一把好琴必須配上一把合適的好弓,
才能把好琴的靈敏度與反應度表現出來,讓跑車的性能能被很好的操控,以達到人車合一的境界,
也就是讓提琴與弓和演奏者成為一體,這樣拉出來的琴聲才能算是操控得很漂亮
」。

哇!學問這麼大又深奧」我聽得目瞪口呆,「但提的例子想一想還蠻有道理的」。

為了讓弓很好操控,法國在百年前,一所音樂學院的教授強制要求製弓師不斷改良弓桿操控性,好讓他們的學生可以很好的拉琴,
以至於後來全世界產生法國弓很棒的印象,其實製弓也不難,但製好弓卻需要很高的天分,有人看演奏家拉琴的動作儀態就知道弓的問題所在,
從而改良成適合那個演奏家的弓桿,我跟蘇州製弓工作室合作的Peter Z.師傅,雖然沒這麼神,但對弓的敏銳感受是很強的,這是天分,
對弓的熱情也讓他老婆嘟噥著他愛弓更甚於愛我,他只要發現哪裡有好弓就會去觀摩體驗一下,也不時詢問演奏者拿他的弓演奏的感覺,
我在上海樂器展就親眼看到一個實例,一個江西音樂學院的張姓主任在選弓,他的學生都是官二代或富二代,所以弓的價錢不是太大問題,
他跑到法國展區去選弓,因為法國弓出名嘛!嗯!看了一把還蠻適合那個學生使用的弓,用音樂學院主任名義得到批價人民幣9500元,
價位也還好,先逛逛再決定,他來到Peter Z.師傅展位試了一下他的手工弓,剛拿到弓,試試弓身韌度與強度,他咦了一聲,
說可以擦松香試拉一下嗎?Peter Z.師傅說可以,他拿我同展位Jacob JV-280的琴,擦上Laubach的純手工天然金粉松香後試拉,
看他表情越來越驚異,之後取而代之的是愉悅的表情,他停下來說太棒了,弓桿本身比剛剛屬意的法國弓好,試拉的感覺跟法國弓各擅勝場,
很難分哪個比較優,他問了批價之後大叫太便宜了,這樣的手工弓才5000元人民幣,但他說他還是有外國月亮圓的情結,但價格差了1倍,
他又跑回去法國區試試那把弓,又跑回來試試Peter Z.師傅的手工弓,最後他終於下定決心買Peter Z.師傅的手工弓,他不好意思地說:
『如果是我自己用,我應該會選法國弓,畢竟外國牌子跟我的身分比較配,咱們中國人還是看排場決定身價,但我的學生還不懂牌子的價值,
我反覆試了幾次,覺得Peter Z.師傅的手工弓,不管拉奏手感或是弓材本身都比10500元的法國弓好,價位更低到5000元,排除品牌價值不說,
這非常適合我的學生,太划算了,我到一些拿到國內製弓比賽得獎的師傅攤位去看,雖然真的也有不錯的弓,但價位只比法國弓低一些,
拉奏手感卻遜於法國弓,那我就直接選法國弓就好啦!但想不到這個沒沒無聞的攤位可以找到這樣便宜的好弓』,我替Peter Z.師傅回答說:『
Peter Z.師傅的弓沒有打品牌,但是西雅圖的一家樂器貿易商長年在銷售他的弓,美國ebay也長年有客戶在銷售他工作室的弓,
我也是早年在展會上接觸到他的弓,認識到他這個人,了解到他的理念,才提議開始跟他合作生產弓桿在台灣銷售』,
我當時只是驚艷他的弓,想把這樣好又便宜的弓帶給台灣的學子們享用,想不到他的弓在國外已經有很多人賞識
」。

我心裡想說要價5000元人民幣,大約25000新台幣,那台灣實際賣價不就要3-4萬台幣了,真貴,我問了一下Mandy老師。

製弓師的手工弓是提琴演奏者除了琴身以外最夢寐以求的東西,他的地位就像製琴師之於手工琴,但不是手工弓就一定好,
就像我剛剛說的,製弓也不難,法國弓有名的因素,Peter Z.師傅也有,這樣的手工弓才有價值,
但當然不是每個人都必須用到高級製弓師的手工弓,Peter Z.師傅的工作室也有其他師傅生產的弓,Peter Z.師傅也不是只做高級手工弓,
一把高級手工弓必須天時地利人和湊在一起才能產生,這是Peter Z.師傅說的,一把弓從木料開始必須讓他有感覺,
然後再到二次風乾年限後(至少3年)檢查木材狀況,有時會放著風乾更久(5-8年),然後還得自己摸著材料產生靈感才能開始製作,
製作中隨著木料筋絡的變化不斷地改變參數,最後成型時要去適合專業演奏者的手感作微調,另外在台灣賣價會更高是因為完整的服務

除了Peter Z.師傅與台灣雅各的聯合證書,還有高級鑲嵌式琴弓弓盒的標準配備以外,最大賣點就是可以免費更換一次同等級弓毛,
另外就是永久免費調整弓桿弧度(僅需負擔運費)的服務
」。

哇!這麼麻煩,就這麼一根木桿竟然蘊藏這麼大的學問,難怪手工弓這麼貴」。

這還算中等的手工弓而已,更高級的10-20萬都有」。我聽到咋舌。

琴的價位從3000到幾百萬都有,那3000的琴不就算玩具了」。我提問。

其實只要是正規材料依正規作法製作的琴,我們就不叫它是玩具琴,
每種琴都有它階段性的任務,還有它能達成的目標,一個大師演奏家拉3000元的琴一定比一般人拉30萬的琴好聽,
但不是說大師拉3000元的琴就好啦!大師要拉更複雜更多技巧的樂章,琴身一定要能即時反應大師的每個弓法,
音色要能表達大師的情感,這就需要很好的材料與更棒的製琴工藝,甚至聲響藝術跟上漆工藝都會影響到,
所以大師才會去尋找能讓他發揮音樂樂章的提琴,讓曲子可以完美表現出來,這就是專業的要求,那一般人技術還不到位,
就要拉很棒的提琴,除了浪費提琴的潛力以外,有時過度靈敏的琴身反應會讓學習者產生很大挫折,因為隨便碰到弓,
提琴就發聲了,初學者會常常挫折於自己產生多餘的噪音音符
」。

當然如果初學者有預算,選擇更好的入門琴是必要的,更好的入門琴代表材料更好,密度、乾燥度以及製琴工藝會更高,
那就比較不會產生弦栓與琴頭密度差異太大而爆裂,弦栓滑動與卡住的問題也會相對減少(只要是木頭製品都可能產生,
而不會因為這是百萬名琴就不會產生這問題,所以只要是提琴就需要專屬的家庭醫生,整理一把古琴要20-30萬的事常聽見),
琴身因溫度溼度的變化而改變音色的挫折感也會減少,所以如果有預算一定要買好的一點的初學琴,
才不會因為這些狀況而降低學習的熱忱,我常聽到很多人因為弦栓時常滑動產生的音準移位,最後放棄學琴,真是非戰之罪
」。

我也曾經有客戶一定要挑剛裝好沒有任何消費者摸過的入門琴6800元,這出乎我意料,只好馬上裝琴,稍微整琴一下給他試拉,
新弦張力不穩一直改變音準,客戶臉色有點不悅,解釋了原理之後臉色稍好,最後決定買單了,第二天就打電話說弦栓一直滑動,
根本沒有辦法好好拉琴,我解釋新琴剛從封箱拿出來,必須等溫度濕度與環境適應後,看整個琴的狀況去做修整,要他拿回來整琴,
但客戶認為這是琴有瑕疵,品質不好,然後就自己處理掉了,我很難過,同時告訴自己,以後絕對不因客戶的要求而打破自己的原則,
要看琴,一定要給我3-7天的時間整琴,好讓我觀察新琴在開放環境中的木料變化以做修整,把琴最好的狀態給客戶聆聽
」。

嗯!現在資訊發達,很多家長隨便Google個資料就自以為是專家了,做功課是很好,但剛愎自用就不好了」。我深深感觸地說。

Mandy老師,我曾經聽到一個傳言,說有個老師介紹一個家長要買預算一萬塊的1/2琴,但你剛好要去大陸展覽,所以沒碰上,
最後那家長在附近隨便找一家提琴店先看了,最後他當場買了16萬的琴,這是真的嗎?哪一家店口才這麼好,
可以讓1萬預算的家長當場花16萬買琴?到底買了什麼名琴
?」。我笑著提問。

我雖然是親身聽到那個老師說這件事,但畢竟沒有實際聽到那個家長說明,所以真偽不知,不過那老師是說有陪學生家長去店裡詢問,
店家一聽到他是老師,馬上拉他到後頭,拿出一把弓,說價值7-8千塊,送給老師指教,老師當然沒有收,只問店家說那是德國Hofner
台灣官網標價39500的琴,為什麼賣16萬?店家回說,他配很高級的弓,價值7-8萬,弦也裝配1萬多的,還有琴盒價值上萬,
還有他是資歷很深很有經驗的製琴師,他花功夫在琴的身上,讓他音色升級,這個部分是花錢也買不到的專業服務
」。

誰會買一把弓超出琴體本身價值的2倍」。我心裡作噁。


你把這件事當笑話聽聽就好」。老師笑笑說。「但這說明選擇店家很重要,如果我也有這樣口才,應該就不會只開March吧!」


大家一起笑了。


言歸正傳,老師你現在還有做琴嗎?」。我問。


自從在義大利做完這12把琴之後,我一個人要管理店務、銷售、教學、養家、照顧小孩,跟前夫也離異了,還幫忙揹債,
根本沒有餘力繼續製琴,製琴是需要集中精神像藝術創作般全心投入,才可能製作出高水準的作品
」。老師語重心長地說道。

那,那些一天到晚在論壇出現,在聚會場合出現說自己是製琴師的人,他們什麼時候做琴?」。我疑惑著問道。

老師笑笑不答。轉話題說:「老話一句,製琴不難,只要具有木匠技能的人就能製琴,連台南藝術大學碩士班都開製琴相關的學分了,
製琴哪有什麼神秘感?哪有什麼好炫耀?不過台灣天氣濕度,對製琴的環境來說不太理想,但也不是完全不能製琴,
除了克服材料的風乾問題,之後的問題就是上漆晾乾的時程,台灣上一道漆要2-3天晾乾,天氣不佳,還可能等到4-7天,
我在北京合作的家族工作室,他要上至少37道漆,如果以理想3天晾乾打磨繼續上下一道漆,37道漆需要111天的時程,
加上之前裁板、合板、粗刨、細刨、精刨、貼音樑、琴身合板、雕琴頭,最後琴體組合再做二次精修,嵌線板,上漆完工後還要裝音柱,
上配件、削琴橋......等等,加上最後整琴整音,至少要半年,加上要花半年適應環境,隨時整修,等提琴穩定才能上架出售,
製琴師製作一把琴大概要花一年,當然其中等待晾乾可以重疊時間繼續製作下一把琴,所以老Morassi師傅(前Cremona製琴協會會長),
跟他訂琴要等一年,這一年他生產的幾把琴,只挑一把最好的交貨,其他都銷毀,這就是藝術品,具有收藏價值
」。


我們北京合作的李本華製琴工作室,原來也在大陸鳳靈等提琴工廠製作高級手工琴,工廠的高級手工琴其實是屬於分部裝配製作,
累積相當多與各分部的製作經驗後,對工廠為了交貨不管提琴品質的做法相當不以為然,他說:『我明明做得很好,但其他工序的師傅做差了,
為什麼不重新修整好再出貨,等客戶退貨了才來怪師傅』,所以時機一到他就跳出來,跟他很會上漆的老婆一起成立製琴工作室,
他老婆的妹妹家,製琴的合板工序技術一流,因此形成一個家族工作鏈,我觀察他的琴一年多來的變化,
再到他的工作室去觀看,由選材與風乾程序、製琴的精神與信念、上漆的漆料與手法,發現他們家族的製作工藝一流,
但是欠缺的就是藝術層面,尤其聲響藝術方面,他自己也有感覺,所以也努力地聽各種琴的音色,甚至讓他的小孩學提琴,
但這不是一蹴可幾的事;至於上漆部分,真是很驚異的,他們有著自己調配的義大利漆料,難怪他的漆那麼薄還有那麼通透的立體層次感,
跟我在義大利跟老師買的漆料有相似的表現,我最早製作的提琴,到現在已經11年了,他的漆色一點都沒變,仍然那麼艷麗的展現豐富層次
」。

但有一點我就自嘆不如了,他老婆上漆後的研磨簡直就是日本SUZUKI提琴的翻版,怎麼可以研磨到那麼完美沒有手刷漆的刷痕,
原來他們有很多日本客戶,對商品的挑剔達到吹毛求疵的地步,所以黏合的殘膠一點都不能有,漆面不能有一絲刷痕,
跟日本產的SUZUKI小提琴的精緻度一模一樣,漆面簡直美到像噴漆的,跟我在義大利製琴時,老師強調留下的個性筆刷,
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

那老師你現在到底還有沒有做琴?」。我繼續追問。

抱歉,我忘了正面回答,我現在把我在義大利學習的經驗與製琴參數完整教給北京合作的製琴師,就如同我在義大利學製琴的工作室一樣
我製作的琴必須得到工作室總監的認可與背書,才能出師,我現在等於是製琴總監,監督著北京製琴師的成品是否足夠相應雅各樂器的提琴品質
我還花很多工夫把我們的提琴調教到最佳狀態,音色是我喜歡的義大利琴溫柔甜美的走向」。

歐!我了解了,雅各這一系列的提琴,等於是延伸老師個人特色的提琴?」。我自答。

也可以這麼說,但是跟歐洲製琴工作室比較像,我教授北京工作室如何製作具有我的特色的琴,他們依照我的參數製作出來了,
我再檢驗哪幾把合乎我要求的水準,其他的
....」。

其他的就銷毀,對吧?」。我插話道。

老師大笑:「怎麼可能,中國人最省了,怎麼可能讓自己的心血沒有換成銀子,除非我花錢買下銷毀,這也就是大陸有名氣的製琴師
跟歐洲有名氣的製琴師不同的地方,歐洲有名氣的製琴師會愛惜羽翼,自己都不能接受的作品絕對不讓他傷害自己的名聲,
而大陸的製琴師卻還會拿來分等級出售,一點都不想浪費,所以很多人買了大陸有名氣的製琴師琴,卻發現琴的表現不怎麼樣
」。

可是現在好像有越來越多的義大利琴出現,而且不會很貴,跟印象中的義大利琴20萬起跳足足打了對折,
那老師你的雅各高級琴還會有市場嗎
?」。我問。

老師微微一笑,喝了口水,然後問我說:「義大利有多少製琴師?整個歐洲又有多少人在製琴?」。


我不知道耶」。我答道。


我反過來問好了。義大利有多少有名的製琴師?整個歐洲又有多少有名的製琴師?百人?千人?千人夠多了吧!
把一些台灣聽都沒聽過卻在當地稍具知名度的製琴師都算上,但這卻只佔整個歐洲製琴人數的零頭而已,
那其他製琴師製作的琴呢?算好嗎?會比大陸或台灣的琴更好嗎?答案不是絕對的,我只是要告訴你不要有產地的迷思,
以為聽到義大利琴就認為都是高貴很棒的,聽到大陸製作的就認為都很爛,要知道去年去世的大陸製琴師朱明江老師,
他生前製作的琴要價台幣120萬,去世後琴商要價150萬台幣,因為此製琴師的琴此世不再有新款了,
大陸有很多製琴師的琴不怎麼樣,但也有很棒的,同樣的,義大利有很棒的製琴師,也有不怎麼樣的,
怎麼可能有只要是義大利人製作的琴就一定很棒的道理,義大利Cremona製琴學院確實培育出很多想一舉成名的年輕製琴師,
製作工藝與藝術有待市場考驗,所以回歸提琴本質,以客觀條件去檢驗提琴本身,不要因為是義大利琴就想都不想就買了,
要知道很多去Cremona學製琴的都不是義大利人,他們也只是想順勢利用世人對義大利琴的光環,提升自己的提琴價值,
但當然很多新一代製琴師還是很有實力,包括一些上過Cremona製琴學院的黃種人,但沾義大利的光確實會提升琴的價值,
不只黃種人會這樣想,連非義大利的白種人也是同樣的想法,所以很多學成後也不歸國,
直接用Cremona製琴學院出身的名義繼續生產"義大利琴
"」。

有一些樂器行的單幫客利用台灣人對義大利琴的盲目崇拜,可能帶回一些很便宜的不知名製琴師琴,帶製琴師簽名的證書
高價賣出(或者相對於真正夠格的義大利琴來說是低價賣出),我不知道買到這把琴的意義何在?買個義大利製買個心情爽嗎?
我真的無言
」。

我以我在義大利製琴與多年銷售與教學的背景,結合北京家族工作室製琴的工藝藝術,
由我提出對提琴的獨特參數和品質要求,聯合開發出一系列專業學生用琴(JSV160、JSV180)
與獨奏表演琴(JV260、JV280),以公開的價格外銷並在國內展售,生產出來的琴,
只有合乎我的要求的琴才能掛牌上架,並堅持最好的琴留台灣
」。Mandy老師很有信心地說。

曾經有人打過官司,因為一把義大利琴,什麼叫義大利琴?
一個義大利人在義大利用歐洲的木料,用義大利流傳的工藝製造的小提琴嗎?
如果他用同樣物件同樣方式在大陸製作呢?那反過來說,
一個台灣人在義大利用歐洲的木料,用義大利流傳的工藝製造的小提琴要叫什麼琴?
這外在的表象還真值得思考,歸根究底,除了收藏家追求琴的名氣與藝術價值以外,
還是回歸提琴的本質--樂器,樂器就該追求它的音色與音質還有操控的物理性,
當然藝術性牽涉到樂器的靈魂,能具備當然是更好,在這個原則的要求下,
我除了客觀的利其器以外,也要求製琴過程的藝術性,
這是我們之所以必須經過長達1年多的交流,並對製琴師與上漆師對自己工藝想法的瞭解,
確認了工藝品質與工藝藝術性的存在,才值得誕生這一個系列
」。


記得過年前,一個學生來選琴,他沒有提琴品牌與產地的概念,最後他選了JV系列最等級的JV280,
而沒有選上價值15萬多的德國Laubach提琴,他媽媽疑惑地問他,怎麼沒有選德國琴,
他說他不知道哪一把是德國琴,他只是就音色與手感選琴,媽媽說的德國琴他也覺得不錯,
但JV280的手感和音色他更喜歡;這其實很好分,除了我精心配置的義大利琴手感以外,
德國琴音色比較陽剛中性,義大利式的琴音色偏柔美嗚咽而蜿蜒,德國琴音如果說是男聲,
那麼義大利式的琴音就是女聲,這也是我偏好的音色,所以音色各有喜好,不分軒輊,
JSV系列雖然號稱學生專業琴,但也具備樂團合奏表演的實力,但不管哪個等級,
我都是以在義大利製琴時所歸納的參數與喜好,朝向義大利琴所具備的音色特色去整琴整音,
用自己的專業技術與音色鑑賞盡可能最大幅度的調整提琴往義大利琴的特性去發展
」。


那老師你經銷德國Laubach的提琴幹嘛?你不是喜歡義大利琴的聲音嗎?」我提出質問。

每個國家的琴都有它的文化特點與音色特徵,我也欣賞德國琴的聲音特色,
Laubach的提琴是近年來我唯一見過的德國製琴師琴,
聽多了德國Hofner與德國原廠法蘭山德的琴,發現Laubach的琴真的不錯,價位也很合宜,
重要的是製琴師Jog的製琴理念與整個家族的信念,Jog本身常任音樂比賽評委,
會拉琴,喜歡兒童,注重兒童音樂教育,他最喜歡聽小朋友拉他製作的提琴,
他的提琴也常被拿來做樂團首席用琴或是比賽用琴,他前年是第一次到亞洲參展,
我查了一下Google,發現Laubach製琴師還頗有名氣,連新加坡10多年前就已經銷售他們的琴,
還有教授在做Laubach提琴的檢驗測試,包括日本、韓國在他還沒來亞洲參展時就已經在銷售Laubach的琴,
這證明Laubach的琴通過了多年、多國的驗證,我只是提供更多音色特徵的提琴給演奏者選擇,
當然要純正義大利琴的消費者,我還是能提供選擇,但有名氣的製琴師琴價都很高,
新一代的Cremona製琴師我認識幾個製琴實力不錯的,但價位也要25萬起跳,除非要投資收藏,
否則還是以選琴為主
」。

最後老師你有什麼話要補充嗎?」。

買了琴就好好好珍惜,發揮它最大價值,不要整天聽別人說它有什麼缺點就悶悶不樂,
壞了拉奏的興致,要知道沒有十全十美的琴,你自問你是花多少錢買的琴?
你如何要求5萬塊的琴要有50萬元琴的表現,就算500萬的琴都還有人嫌呢!
希望大家在學琴的路上學會包容,學會展示音樂的美
。」

老師說的是,我也常跟買吉他的人說同樣的話,買了就好好練
幹嘛一天到晚比較吉他的等級,又不是樂器控,在你比較的時候,
你已經錯過很多音樂路上的美景,好好享受音樂才是王道;
謝謝老師接受訪問,再見
!」。

 

後記 : 路易先生(盧學毅)訪談雅各樂器mandy老師於2016.1.6。台南。

因為老師很低調,只願意留英文名字,所以我戲稱Mandy老師是提琴界的小龍女(長居古墓不出),

老師卻戲謔自己是默默工作的忍者龜或是在閣樓

但我希望能多介紹老師的琴,讓好的產品發光發亮,期待下一波實地測試雅各樂器生產的提琴。

arrow
arrow

    skschoo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